4月13日,炉霍县文化馆乌兰牧骑演出队赴15个乡镇、中心校开展“送文化下乡、助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洛秋乡,演员们用优美的舞蹈拉开了活动的帷幕,“弦子舞”、“藏戏舞”、歌曲独唱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其中“默剧小品”中演员那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观众阵
分享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各学校非物质文化日常教育,培养全县师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信,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遗的良好局面,4月12日,绥德县在明德小学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诚出席并讲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志毅,县政协副主席
4月13日,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闽东之光,宁德市政协举办“书香政协”2021年读书活动。据了解,此次活动邀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宁德市委会主委刘国平作“丰富多彩的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讲座,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雷美凤、黄振键分别就“畲族双音—畲乡飞出金凤凰”和“霍童线狮—
一副老花镜,几尺画布,数盏灯,74岁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金泉大师选择使用画笔述说着古今嘉兴故事。近日,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建筑装饰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第五党小组党员教师吴运开、梅贤俊、周芳带着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的40位同学前往油车港镇胜丰村张金泉农民画体验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泛音演奏乐器,在京语中称“旦匏”,也叫“独弦匏琴”,流行于中国广西防城地区以及越南。独弦琴艺术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性民族——京族所拥有的传统音乐艺术,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聚居区。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京
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马山县东部地区和上林县交界地带,群众叫做“欢哈”(汉译意为“合声”),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时期。壮族三声部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其结构为三个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
刘三姐歌谣流传于宜州市及广西各壮族聚居地区。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
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因此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等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瑶族服饰文化主要流布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贺州市、凌云县、田林县
侗族大歌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大歌,是侗族人民集体歌唱的多声部民歌。这种歌通常在节日里,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用歌来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