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我区境内独具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由“抬工号子”发展演变而来,产生于生产劳动和婚丧民俗活动。梁平抬儿调弦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唱词朴实、风趣、内容丰富。其根据地貌不同可分为高山调、平坝调和间于山地平坝之间风格的三种调,而根据所抬对象
分享
梁平竹帘源于宋代,是破竹取丝织成竹帘的一种传统工艺制品。其以蚕丝为径,竹丝为纬织成,清代《高梁耆英集》一书对梁平竹帘便有“薄如蝉翼淡如烟,千丝万缕总相连”的描述。梁平竹帘以本地盛产的慈竹为主要原料,经过刨青去节、划片启蔑、分丝匀丝、织丝成帘、题字作画等三十多道工序
梁平癞子锣鼓是流传于梁平民间,独具巴渝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它是以“十八癞子”为基础,并囊括了众多“梁山耍锣鼓”曲牌在内的总称。梁平癞子锣鼓由二鼓、钹、大锣、马锣四件打击乐组成,也可以加入钩锣、镲子、包锣一同演奏。它被广泛运用于梁平本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同时
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为庆贺年节而印制的一种民间美术制品,属于木刻水印版画。梁平木版年画采用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技法,其色彩丰富鲜艳,画面构图饱满,人物造型朴实敦厚、古雅雍容,使人过目难忘。所创内容以门神、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遵循“
梁山灯戏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因梁平古称梁山而得名。它是川剧灯腔在渝东片区的代表,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本地人称“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筒筒调”,外地人称为“梁山调”。梁山灯戏是吸收了巴渝民歌、民乐和民舞的艺术精髓而形成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
10月12日,我市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队在市文化馆4楼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传统非遗文化和旅游发展交流座谈会。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有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相关专家学者,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民群众代表等参加了活动。本次座谈会目的在于集思广益,探寻非遗文化与旅游
近日,2020年陕西省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在华州区开班,来自全省各市县(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为期三天,以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非遗相关法律法规、非遗展演与传播、振兴传统工艺、民间美术概括等为主要内容,旨在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非
为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不断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赤水竹编在“非遗+扶贫”“非遗+就业”“非遗+非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0月10日,由遵义市文体旅游局主办、赤水市文体旅游局和赤水市文化馆承办的非遗助力脱贫东西部协作竹编
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非遗保护”的认同感,2020年10月10日,由颍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颍泉区文化馆承办,颍泉区泉北小学协办,2020年颍泉区“非遗项目糖画制作技艺”传承展示活动走进泉北小学,非遗项目代表邵艳群老师现场展示,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视觉
国庆期间,宁化县客家祖地景区内热闹非凡,庆国庆、祈福愿、观非遗、品小吃“非遗进景区”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来这边很有乐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友好很热情。”来自南非的Nas是第一次来到宁化客家祖地,这里的非遗展演和客家小吃都让他觉得非常有乐趣。在“双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