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岭南画学” 彰显学院品格
《变不了天》周波1965年 岭南美术馆提供
3月23日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工作室承办,岭南画派纪念馆、关山月美术馆、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安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学院品格——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教学作品展”在岭南美术馆1、2、3号展厅开幕。
本次展览将展示关山月、杨之光、刘济荣、周波、杜滋龄、谢志高等广州美术学院历任和现任教师作品、课徒稿,学生留校作品和在读学生的优秀作业,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教学和创作做一次阶段性小结,为其下一阶段的教学和创作开启新的思考。展览将持续至4月14日。
蕴藏在中国画教学里的院校发展史
本次教学展览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历任人物画教学负责人、校聘人物画教授,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教师,外聘人物画教师及早期中国画系教师的人物画作品文献图片资料;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人物画工作室现任四位教师的四个专业课程;第三部分展示精选课徒稿,历届学生的专业课程留校作业和教材文献,展出的每幅作品都蕴藏着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发展史。
据主办方介绍,早在1953年,关山月就将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倡导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绘画理念和人物画新法带到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和杨之光注重素描基础的人物画新画法一起,奠定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的教学基础。
“他们大量成功的创作推动了正在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并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树立了标杆。”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介绍,关山月与杨之光两位老师通过写生推动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变革,写生也成为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优良的教学主张。
回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人物画教学发展历史,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工作室主任林霖将其分为关山月、杨之光、陈振国、王大鹏四个历史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陈振国率先提出“岭南画学”的美术史概念,自觉对自身的学术渊源和教学传统进行梳理和总结,在专业建设思路上,提出了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创作基础、理论基础这“四大基础”。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