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节要来了!“夜上海”有多好玩? 

时间:2021-09-17 08:36 发布于:旅游频道编辑:A001  来源:长三角日报

“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消费的重要形态,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也是反映一座城市活跃度的重要标志。”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据上海市文旅局消息,2021上海旅游节期间,共有82家景区(点)、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浦江游览推出门票半价优惠活动,优惠活动时间为9月17日至9月24日。

逛夜市,一向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在上海连续举办的两届 “五五购物节”中,“上海夜生活节”也是重头戏,今年共举办60余项市级重点活动和近600项特色活动。

近期,记者实地走访了多个夜市,探寻“夜经济”的城市密码。

现状:热闹背后有烦恼

今年暑期期间,上海迪士尼小镇利用每个双休日的夜晚举办“夏日奇妙夜”活动。

延续去年的经验,迪士尼今年办夜市的关键词依然是“亲子”和美食。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的迪士尼小镇夜市与去年有些许不同。

一方面,夜市添加了露天就餐桌椅,增强游客舒适度、体验感,也为商家吸引客流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售卖手工艺品的商家大大减少。去年,迪斯尼小镇办夜市时,曾将非遗文化手工艺品作为特色来宣传。但据记者观察,现场售卖手工艺品的商家远没有餐饮商家生意好。

黑糖奶茶、九份芋圆、大肠包小肠、现做芒果冰……在上海的夜市圈中,主打台湾小吃的锦江乐园夜市算得上老品牌。

不过,记者晚上7时多来到锦江夜市时,露天就餐区域大部分座位空着,约四分之一商铺处于关门歇业状态。

记者看到,虽然商铺门面的装修和菜单极具特色,但商铺售卖的地方特色食物却有些“跳戏”——手抓饼、炸蛋葱油饼等我国台湾热门小吃未见踪影,相反,夜市里出现了不少四川小吃、长沙臭豆腐等略显“穿越感”的店铺。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杨浦区大学路的天地创市集。该市集设于地铁10号线的出口边,这里拥有五角场商圈天然的商业氛围,毗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地理位置的优势保证了天地创市集的基本客流量。

记者看到,该夜市整体规模较小,没有设立餐饮摊位,但商品种类却很多,手工艺品、玩具、绿植、活体宠物等均有售卖。

其中,最热闹的还是游戏商铺,孩子们喜欢“打枪”、“套圈”、捞鱼,“掷骰子换奖品”的游戏更是老少咸宜,引起不少夜晚外出散步的居民围观。

但是,售卖活体宠物等商铺略显尴尬。看见可爱的宠物,不少游客忍不住伸手摸一摸,而为了避免宠物交叉感染疾病,商家只能不断提醒、阻止顾客。同时,宠物猫狗的售价多在4000元至6000元,围观的多,买单的少。

发展:“夜经济”需要接地气

在实地探访上海多家夜市后,记者还发现,虽然各类夜市各具特色,但也面临一些共同难题。比如,客流量主要集中在餐饮商铺,售卖原创手工这类“文艺型”路线的商家虽然在数量上占据半壁江山,但往往生意不好。

“在夜市卖手工艺品的商铺生意相对较差,主要因为部分商家的商品缺失特色。同时,这类商品大多已通过线上电商进行销售,实体店铺本身就在衰弱。”王振表示。

当然,并非所有手工艺品商铺都无人问津。在天地创市集,记者发现一家售卖紫砂工艺品的商铺生意相对较好。店主陈盼在宜兴经营一家紫砂工作室 ,为了参加市集活动,特地从宜兴赶来上海。

“在夜市的经营成本偏高,但除去摊位费、交通费等经营支出,还是能赚钱,只是生意受到客流量影响很大,一旦天气不好,销量就下滑。”陈盼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商品)都是我自己手工做的,卖得最好的是一些价格低于100元和百余元的工艺品。下次来夜市摆摊,会针对性地对售卖商品作调整。”

记者注意到,陈盼的紫砂商铺上售卖情况最好的商品之一是小摆件,如一款小枣大小、售价30元的猪形摆件。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称,“我国夜间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高质量发展尚有差距。要想更好满足百姓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就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王振认为,“一般来说,四类城市容易形成发达的夜经济。一是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游客对夜市观光旅游、夜市休闲有特定的需求,促进夜间消费是丰富和扩大旅游消费的重要部分,我们可称之为‘旅游夜经济’。二是总部集聚度、创新活跃的城市,这类城市往往是商务人员、创新人员集聚、交往的中心,夜间餐饮、休闲既是商务活动的延续,也是一种重要的交往、休闲方式,可称之为‘商务夜经济’。三是移民或者外来常住人口集聚度高的城市,这类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有更多的交往、聚合需求,是一般夜消费的主力军,可形成‘移民夜经济’‘青年夜经济’。四是有夜间消费传统的城市,比如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如广州、台北等,这些城市有独特的消费文化。”

“上海把振兴夜市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同时,这次疫情也为上海加快夜市建设提供了契机。”王振表示,“但与南方一些城市,或者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夜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王振进一步解释称,“目前来看,制约上海‘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点:一是夜消费场所的规模性不够,比较分散,无法形成集聚度和知名度;二是夜市消费的类型比较单一,以餐饮为主,且很多商家到了晚上八九点就要关门打烊;三是夜消费价格脱离了一般游客和青年人的消费能力。”

“针对夜市发展,上海目前的做法仍比较传统。”王振强调,“我们要学习在夜市方面有先进经验的地区,如东京的新宿、银座,既面向各国游客的餐饮、购物、观光休闲需求,也面向本地的商务需求和青年交往需求,形成了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大容量的夜消费场所。同时,在商品和价格上要接地气,要关注广大的消费人群,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经营者费用成本,形成合适的消费价格,‘高大上’并不等于‘夜经济’。此外,夜市商家也应适应夜市消费的变化趋势,如餐饮商家要吸引更多的市民,就要更注重餐饮的健康因素和口味等。”

记者:吴斯洁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