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公安“硬核”守护古都文物安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九百多年前行经汉魏洛阳故城时,留下这句穿透历史的感慨。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阳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其中51 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持续扛牢政治责任,纵深谋划打防文物犯罪工作,打防衔接、以打促防,文物犯罪打击成效位居全省先进行列,文物类有效警情连续四年下降。“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打击文物犯罪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洛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楚国剑表示,公安机关必须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向各类文物违法犯罪发起凌厉攻势,用心尽责守护千年古都文物安全。
建强专业队伍,增强打击合力
民警在龙门石窟景区巡查
为加强对打击文物犯罪工作的统筹组织,早在2019 年2 月,经洛阳市委市政府批准,洛阳市公安局在全省公安机关率先成立了打击文物犯罪专业队。在历次专项行动中,洛阳市公安局均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打击文物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全局以打开路、打防并举,攻现案、清积案、抓在逃。
2021 年,全国打击文物犯罪培训班在洛阳成功举办。以此为契机,洛阳公安文物犯罪侦办队伍专业化水平在侦查技术、网络应用及文物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洛阳公安注重通过实战物色并培养专人, 熟悉文物类犯罪规律、特点,掌握办理文物类犯罪的方法、技巧,在实战中不断总结梳理技战法;建立完善整体联动工作机制,解决基层任务重与文物类小众案件推动难的矛盾;健全完善重点布建使用机制,解决作案隐蔽性强、线索难发现的问题。
“文物犯罪案件的隐蔽性、职业化和网络化特征增加了办案民警挖掘案件线索的难度,导致公安机关在打击文物犯罪时面临案件线索来源单一的局面。”洛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邢彦涛说,根据文物案件线索,通过对涉案人员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和研判,勾画出犯罪团伙组织架构、人员关系、文物真假、交易金额等模型。
针对文物犯罪日趋网络化、隐蔽化特征,洛阳公安进一步加大对网上文物犯罪线索侦控力度,强化互联网信息研判,从中发现盗掘、倒卖、销赃的案件线索,开展深度打击工作。持续加强对辖区古玩城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管控力度,向科技要战斗力,主动探索建立打击文物犯罪模型,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近期, 洛阳市公安局侦破的多起倒卖文物案就是通过对某二手物品交易电商平台进行分析研判,发现网络倒卖文物线索,进而侦破案件。
倒卖文物案件属于小众案件,洛阳公安机关在办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与检、法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协调,力求认知一致,确保捕、诉、判顺利。
近年来, 洛阳公安先后组织侦破了以“2020·10·21” 李某等人特大倒卖文物案、“2021·9·16”宋氏兄弟特大倒卖文物案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文物案件,受到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公安厅和洛阳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其中“2020·10·21”李某等人特大倒卖文物案被评为2021 年全国优秀案件、2023 年全国刑侦部门数据侦查百优案例。
打深打透,让战果最大化
专案组民警研判“昭君出塞”铜镜案线索
近日,位于洛阳市瀍河区白马寺镇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汉魏洛阳城是东汉到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博物馆“片羽吉光”主题精品展厅,有一面记载昭君出塞故事的铜镜,备受中外游客们的关注。
这面铜镜诞生已有1800 余年,至今仍然能清晰看到上面记录昭君出塞故事的图画和铭文中的“中国”字样。古往今来,描写昭君出塞的诗句数不胜数, 但记录其故事的文物却并不常见。这面铜镜所载昭君出塞的画面,印证了汉代通过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是目前已知最早记载昭君出塞故事的文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面诞生于东汉时期的铜镜能够逐步走进公众视野,源于一起特大倒卖文物案的告破。
2021 年至2023 年,洛阳公安破获一起特大倒卖文物案,追缴东汉“昭君出塞”铜镜等8 件一级文物、66 件二级文物、593 件三级文物、762 件一般文物,抓获来自十余个省份的80 名犯罪嫌疑人。
倒卖文物案件办理难度大,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必须专案攻坚扩线深挖,尽可能扩大侦查范围, 通过扩线,上追下查整个犯罪网络,对盗掘、倒卖、运输、销赃等各个环节的违法犯罪人员全部依法打击处理,最大限度追缴涉案文物,确保打击战果最大化,给犯罪分子有力的震慑。
“这起特大倒卖文物案就是从一条倒卖文物线索入手。”邢彦涛说,公安机关在侦办“昭君出塞” 铜镜案件过程中,不断发现犯罪嫌疑人非法买卖文物的线索。案件侦办过程中强化研判经营、整体作战意识,按照“市县主战、信息先导、合成研判、统一收网”的集群作战理念,将“打团伙、追在逃、缴文物、查资金、摧网络”作为侦办目标。由洛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文物犯罪侦查大队牵头,会同相关警种对涉案人员有关信息展开深度研判,经过前期扩线经营,逐步查清了该倒卖文物团伙架构及大量犯罪事实,随后从全市公安机关抽调百余名精干警力,克服地域广、战线长、分组多、任务重等困难, 果断出击,圆满完成了统一收网行动。
“历时三年,我们坚持主动侦控、警种联动、专案专办、深度打击,持续循线扩线深挖,突出大案引领、全案全结。”邢彦涛说,“最终抓获了80 名倒卖文物犯罪嫌疑人,成功追回被倒卖的文物、扣押了尚未出售的来源不明的文物,实现了全链条打击,整体断链破网。”
构建文物保护大格局
洛阳历史源远流长,有龙门石窟等3 项6 处世界文化遗产,5 大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 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 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9000 余处、馆藏文物42 万余件,博物馆102 个,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如何持续跟进监督、筑牢文物保护的法治屏障,公、检、法机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洛阳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马建平表示,在办理“昭君出塞”铜镜案件过程中,公安机关配合市检察院, 完成了全省首例可移动文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文物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
2024 年以来,洛阳公安本着“带着防范的思维去办案、带着侦查的思维去防范”原则,积极构建打防衔接新模式,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警种融合、打防衔接”新机制,推动行业规范、达到类案防范的效果。
洛阳市公安局在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的同时, 由刑侦和治安部门牵头,将全市博物馆和重点文保单位底数全部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文物联合执法活动,逐级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积极推进形成文物保护大格局。
洛阳公安与文物行政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对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进行会商研究,全面搭建文物犯罪执法协作平台,不断畅通在文物犯罪案件线索移交、盗掘现场共同勘验、涉案文物鉴定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渠道,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案件侦办全程支撑。同时,以打促防,对在打击文物犯罪过程中发现的文物保护管理和安全防范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及时向文物部门通报,指导文物部门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物防等措施加强文保单位安保,不断筑牢防范文物犯罪的“防火墙”, 建立健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的长效工作机制, 确保文物安全。
目前,全市文保部门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文物保护员”五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文物保护员已由最初的200 多名发展到944 名,实现了9000 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巡查全覆盖。针对帝王陵寝、石窟寺和地下埋藏丰富、被盗风险高的墓葬群、窑址,编制田野文物安防设施专项规划,洛阳市每年投入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实施完成了邙山陵墓群约490 余平方公里的安防建设。
生命之花也许会枯萎凋谢,而文物传递的文明之光亘古不灭。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洛阳市公安机关高擎利剑,在斩断伸向国宝黑手、坚决捍卫国家文物安全的同时,大力开展文物保护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认识到文物的社会公益属性,认识到文物保护对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构筑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格局。
- 标签: